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以“板凳座谈”照见作风真章

来源: 酒泉市委组织部 徐洋 更新于: 2025-04-14 10:31:25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共话乡村全面振兴。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引人注目。一条板凳,围坐而谈。总书记的“板凳座谈”,没有主席台的居高临下,没有材料的层层堆叠,有的只是与群众“面对面”的坦诚、“心贴心”的交融。这样的场景,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更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核心逻辑:改作风,关键在“实”,要害在“真”。

“板凳座谈”之“实”,在于拆掉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过去一些干部调研时“隔着玻璃看、坐着轮子转”,群众意见被层层汇报“过滤”,真实诉求成了“案头盆景”。中央八项规定剑指此类顽疾,明确要求“调研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会场听汇报”到“板凳拉家常”,从“干部讲政策”到“群众提问题”,作风之变不仅是形式之变,更是立场之变--把群众当主角,让问题浮上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

作风建设之“真”,不能止步于一时一地的感动,更需要制度的持久滋养。现实中,个别干部下基层“摆拍留痕”,调研座谈“照本宣科”,恰恰反映出作风问题容易反弹回潮的顽疾。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作风建设之所以能“徙木立信”,关键在于将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约束。唯有将“面对面”的交流固化为定期走访机制,把“心贴心”的承诺转化为考核评价指标,让群众监督嵌入干部履职全过程,才能让板凳座谈的清风化作制度建设的活水。当联系服务群众有了“硬杠杠”,作风之树方能扎根制度沃土,常青常新。

改作风,最忌“一阵风”,贵在“一直抓”。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尤需警惕“学习时感动、行动时不动”的虚浮之风。总书记讲“办法就在群众中”,实质是提醒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考场不在材料里、不在报表上,而在群众舒展的眉头中,在田间地头的笑声里。当更多干部能放下“官架子”、甘坐“灰板凳”,当每一次座谈都不回避矛盾、不敷衍塞责,八项规定就能从“铁规矩”升华为“金钥匙”,真正打开党心民心同频共振的新局面。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