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考核本应是检验工作实效、激发干事活力的指挥棒,然而当前部分行业和系统却陷入“过度考核”怪圈,指标堆砌、形式僵化、频次密集等问题频现,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工作重心偏移。破解这一困局,亟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基层考核制度改革,既要做“减法”为基层松绑减负,更要做“加法”提升考核质效,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靶向施策,为考核指标“消肿减负”。考核指标如同指挥棒,其科学性直接决定基层工作方向。针对指标泛化、过度留痕等问题,必须强化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删繁就简、精准管用”原则,对现有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合并重复项、剔除冗余项、简化流程项,防止“层层加码”的套娃式考核;另一方面要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考核指标,避免“一刀切”导致的资源错配。通过精简考核事项、优化考核流程,让基层干部从“表格政绩”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提质增效,为考核体系“强筋健骨”。“瘦身”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要通过优化考核体系,实现“形减而神增”。首先,要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聚焦基层治理的关键点和群众关切的民生事,设置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既避免过于笼统的“粗放式”考核,又防止走向过度细化的“极端化”;其次,要创新考核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元手段,变“纸上考核”为“实地验货”,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反映工作实绩;最后,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考核-反馈-整改-提升”的闭环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激励问责紧密挂钩,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有位,方能真正为基层松绑赋能,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