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三百户村驻村第一书记仲会斌(左三)入户宣讲涉农政策。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坚决扛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聚焦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强班子、聚合力、兴产业、促协作上精准发力,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若干措施落地见效,奏响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四部曲”。
坚持大抓基层,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
“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是大学生书记带领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聊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村民李清湖说。
李清湖口中的大学生书记,是2020年来小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学毕业生司宏才。小川村的优势在哪里?该如何着手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司宏才深入调研,认真听取群众心声,努力寻找解题方案。他把目光聚焦在农业产业上,从村民的现实需求入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打开突破口,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一个曾经的贫困村建成了家家勤劳致富、人人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近年来,白银市涌现出了许多像司宏才这样的大学生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白银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白银市坚持把建强乡村班子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细化乡镇干部配备指标,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同时,该市制定《关于健全乡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完善工作例会、常态下沉、重点联系、督查评估4项机制,完成党建工作办公室“至少配备3人”的目标任务,最多的配备了6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92%,使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不断充实。
为不断激发村干部队伍的活力,持续推动村干部队伍结构、功能整体优化,白银市从基层未入编项目生、优秀村干部中选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234人,占比达33.8%。白银市还大力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组织228名村干部报名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目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占比达到81.4%,“一村一名大学生”配备率达100%。探索推行村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制定调整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村干部实施细则,明确7种现实表现情形和7种历史表现情形,在全市全面开展排查分析,调整不胜任村干部10人,使村“两委”战斗力不断增强。
厚植爱农情怀,凝聚乡村振兴“源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白银市持续整合、充实乡村工作力量,选派71名优秀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挂职,选派23名选调生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助理,选派42名科技特派团成员对口帮扶会宁、靖远两县的18个产业组,帮带农技人员188人,培训农民4600人次。白银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县乡党校举办农村党员集中轮训97期,培训农村党员7445人,完成5年总任务的30%;开展流动党员“六个一”暖心系列活动,派送党章、党徽等暖心礼包2932份,组织“话家乡发展,促家乡振兴”座谈交流活动318场次,征集意见建议572条,努力让更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仲会斌是靖远县高湾镇三百户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早在2015年,他就主动申请到基层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从景泰县草窝滩镇的黑嘴子村、三道梁村、红跃村,到现在的靖远县三百户村,他在驻村帮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驻村以来,他始终怀着一颗“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的初心,积极落实政策、争取资金、做好协调,扶贫与扶智并行,为所驻村解决道路、饮水、电力等难题,发展产业、组织技能培训……
“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重任在肩、使命如磐。”白银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广大驻村工作队和工作队员在乡村振兴一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白银市认真落实提升驻村工作质效的14条具体措施,分层分级对全市923名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及时调整轮换驻村期满干部,省、市两级合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30人、工作队员167人。同时,强化派出单位跟踪管理工作,督促驻村干部定期向派出单位汇报工作情况,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防止派出人员成为“断了线的风筝”。
赋能集体经济,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白银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入推进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扎实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行动,组建5个县级顾问团,采取“订单+委派”方式,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逐乡逐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对照14个合同示范文本,规范5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排查整改突出问题569个,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化拓展11种经营发展模式,组织申报亮点突出、类型多样、成效明显的村级集体经济实践案例30个,为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板。
走进景泰县草窝滩镇杨庄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展现出一幅蓬勃的发展图景。以前,杨庄村72%的耕地受盐碱侵害,诸多农业项目难以落地,土地撂荒问题严重。为改善发展面貌,杨庄村“两委”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到村“会诊”,深入田间地头听取村里“土专家”“田秀才”的经验、建议,村集体率先蹚路、带头尝试,整合各类资金平整土地、建设大棚,从一开始的农作物育苗,到成功引进樱桃、沙葱、精品圣女果等特色农作物,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白银市聚焦“4+4+N”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支撑带动作用,精心谋划了234个可行性高、项目前景优、增收效益明显、联农带农效果好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形成了以强带弱、强强联合、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2024年,全市村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73万元,同比增长55.64%。
深化东西部协作,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制度安排,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天津市西青区、和平区的大力支持下,白银市与天津方面签约合作项目14个,签约金额1.8亿元。双方统筹做好挂职干部互派交流工作,双向选派21名党政干部挂职交流。挂职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衔接落实财政援助资金1.5亿元,推动实施各领域项目61个,引导12家企业落地投资1.52亿元,消费帮扶销售金额达4.8亿元,东西部协作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再上新台阶。
来自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的帮扶教师张彦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主动申请到会宁县支教。在教学工作中,张彦彬认真钻研教材,课余时间坚持听同科教师的课,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张彦彬还主动与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对接,带领会宁县第五中学青年教师开展在线教研,聆听专家的指导,拓宽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创新视野,为打造该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立德树人优质课堂贡献了力量。
在东西部协作中,引进外来人才是“输血”,培养当地人才是“造血”。天津市西青区、和平区46所学校与白银市83所中小学、职业中专及幼儿园结成联盟校,7家医院与白银市6家医院结成医疗帮扶对子,开展“师带徒”、线上互动教学、培训指导等交流互动。2024年以来,白银市分批选派108名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天津市学习研修,接收72名天津援派人才。在此过程中,白银市认真落实服务保障措施,切实为交流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确保走出去的是“精兵”,学成归来的是“强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