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果丰民富人气旺 绘就一村振兴图 西固区马家山村依托千亩果园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农户采摘苹果
果园里硕果累累
金秋时节,正是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的苹果成熟期,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沁人心脾。果农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果商果贩忙着装箱运输,一幅“果丰民富人气旺”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欢声笑语中徐徐展开。
打造南山片区旅游名片
“摘苹果也是个技术活,先轻轻往上推,再稳稳摘下,保留果柄,这样才能长久储存,不易腐烂。”村民郝占祖站在果园里,向游客现场讲解采摘技巧。
坐落在西固区东南部二阴山区半山腰的马家山村,是个典型的小山村,村里200多户1000多人。10多年前,因为交通不便,这里发展落后,不通自来水,没有柏油路,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村子变成了“空壳村”。
变化发生在2018年。那一年,马家山村借助紧邻兰州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山清水秀植被繁茂的生态优势,趁着兰州市发展乡村游的东风,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将一个500亩荒坡改造成集生态观光、水果采摘、休闲康养于一体的马家山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建成顺利开园后,很快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特别是重点打造的环盛生态园和麦香园,改造一新的窑洞、土炕、四合院吸引游客争相打卡,成为兰州南山片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村里有了人气,村民们也忙碌了起来。他们紧跟乡村游的热潮,设立了骑行驿站集市和团结集市,新办农家乐、机车营地、露营基地、采摘园20多家。一拨拨外出闯荡的青年返乡端起“旅游碗”、吃上“旅游饭”,当起致富带头人。去年,马家山村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现象。
发展林果经济增收致富
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马家山村还充分发挥海拔高、通风好、光照足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
村西边的马家沟,有一片100多亩的荒草地,当了好几年的渣土场,2022年底,渣土场重新交回村里。马家山村“两委”经过走访、调研,最终决定将其改造成苹果园。村民们用挖掘机清理出石块,开农运车拉水浇地,费尽千辛万苦把一株株苹果苗栽种下去。村里又打通了800米的产业路,铺设了1000米的农灌管线,让果园饮上了黄河水,眼下这片果园已经郁郁葱葱。
马家山村苹果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照和气候条件,加之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助力,苹果以果形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香甜清脆等特点而闻名。摘一颗拿在手上能看到果皮纹路规整,呈现哑光的红晕。切开后,可以看到它的果核非常小,奶黄色的细腻果肉,伴随着浓郁纯正的果香扑鼻而来,看着就令人垂涎,而且果皮非常薄,直接带皮就能吃。咬一口“咔嚓”脆响,肉质细嫩、脆甜多汁。
“如今,马家山村种植的水果与蔬菜种类已多达17种,几乎每月都有新品种上市。”马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烈荣介绍,村里大力发展苹果、巴梨、白粉桃等经济林,培育形成了“六月接杏七月桃,八月巴梨九月果”的特色林果业。目前村里5个合作社种植果树1500亩,连续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
党建引领绘就幸福生活图景
尝到产业甜头的马家山村不满足“土里刨食”,又向深加工发力,先后吸引22家百合加工企业落地,打造远近闻名的兰州百合加工基地。目前村里培育出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年百合加工量约3000吨,产品涵盖鲜百合、碗装百合、百合干、百合藜麦粥等多个品种,产品不仅远销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还走出国门闯进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仅此一项,吸纳就业人员300多人,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平均月工资超过4000元。
过去,“有品质没名声、有基地没规模、有产业效益低”成为马家山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打破村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扭转局面,村党支部于2021年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由“散”到“聚”、由“弱”到“强”的转变,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破解产业困境,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径。
村民腰包鼓了,村子人气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搞起来了。马家山村多次承办西固区农民丰收节、西固区乡村文化旅游节、西固区金秋旅游采摘节、关山骑行赛、马家山“果王”争霸赛等活动,通过评选果王、农产品展销、乡村欢乐跑、媒体推介等方式,展示着农业发展新局面、农民幸福生活新面貌。
“如今的马家山村,依托千亩果园,春天花开满山,夏天杏桃满筐,秋天瓜果飘香,都说我们住进了‘花果山’,我们的日子也是一天胜过一天。”村民张菊萍说。
◆记者手记
产业强则经济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首位就是产业兴旺。马家山村依托区域优势,发展林果经济,打造百合加工基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有效激发了乡村要素活力。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马家山村的发展充分证明,用好产业振兴这个稳岗就业促增收的关键“法宝”,不能仅满足于把产业“找出来”,更要思考如何让产业“深扎根”,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让乡村产业真正因农而兴、为民造福,实现以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当然,要实现产业有发展、农民有奔头,也不忘用“技能包”加码“钱袋子”,只要敢于奋斗、善于奋斗,一定能够推动特色产业转型破圈,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底气。本报记者 董永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