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2日电 题:漳盐新变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刘克英
漳县盛产漳盐。一口古井,记录千年盐史。
而今,古盐新变。
古法
漳县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一个小县,常住人口不到20万。但这里有着长长的历史,自公元76年建县,至今已近2000年。
漳县因盐而立,因盐而兴。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在这里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岩盐矿。从取食盐泉到掘井熬盐,从盐商、盐官到盐厂、盐票,漳盐书写漳县历史。
在漳县盐史馆,有一口秦汉古盐井。井深20余米,从井口望去,卤水反光。
古时的漳县,盐业兴盛,盐工众多。“用辘轳从井中打水的叫‘绞手’,身强力壮往盐锅房抬水的叫‘抬手’,专门烧锅熬盐的叫‘烧手’。结晶制成盐砖后,再由‘字头’在盐上题字盖印。”63岁的古法制盐技艺人员李福义说。
7月18日,李福义正在熬盐。新华社记者 刘克英 摄
灶火正旺,李福义用水瓢搅动锅中卤水,盐花便翻滚起来。火候掌握最难,起初大火猛烧,后用小火慢慢蒸发水分,此间诀窍难以言传。
李福义说,过去,盐是营生,方言里“把盐熬住了”就是“把钱挣下了”的意思。如今,盐成了文化,本地的、临省的都前来参观,最远的客人从挪威而来。还有不少孩子对古法制盐感兴趣,成为了小小传习人。
新技
走进现代化工厂,漳盐又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洁净车间内,全自动设备不间断包装成品盐,再由巨大的机械手整齐码放。
甘肃漳盐胜雪盐业有限公司是当地新引进的企业,2023年底试生产运行。如今,企业已开发4大类30多种盐产品,日产量近700吨。
7月18日拍摄的甘肃漳盐胜雪盐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刘克英 摄
“漳县的卤水条件好,从地下1500米深处打井,每立方米卤水可出盐300千克。优级盐的标准是氯化钠含量超过99.1%,我们的产品可达99.5%以上。”总工程师钟建国说。
瞄准高品质工业用盐的市场需求,企业正在加紧技术攻关,推进二期建设。“技改后,氯化钠含量有望达到99.8%甚至99.9%,可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钟建国说。
古法熬盐时,锅壁上会因多次熬煮而结成一层坚硬的盐垢,人们叫它“盐呱呱”。曾经的盐厂销售张晓虎用“盐呱呱”的名字,开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走进门店,货架上既有低钠盐、无碘盐等各类食用盐,也陈列着洗衣液、洗洁精、沐浴露等十来种盐系列的深加工产品。
7月17日拍摄的“盐呱呱”系列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克英 摄
“浴盐里添加了艾叶、玫瑰等;洗衣液里盐占比高,有增稠、去污、防腐的功能。”张晓虎说,下一步他想做好直播带货,把线上销量带上去。
作画
盐不仅可食、可用,也可赏。
走进汪航盐艺工作室,一幅幅盐画映入眼帘。盐粒融入画作,化为山水花鸟。最传神的是雪景,颇有“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境。
汪航的爷爷熬盐、爸爸贩盐,她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盐厂工人。望着白花花的盐,喜欢画画的汪航总想着能不能用它作画。
为了让盐“挂”在画上,她试过用蛋清、白乳胶、陶瓷胶等各种材料,最后发现环氧树脂效果最好。经历收集素材、构图起稿、堆盐塑形等步骤,盐画就完成了。
7月18日拍摄的盐画。新华社记者 刘克英 摄
“盐是雪白的,我想画成雪景很不错,就根据漳县的自然风貌,创作了《风雪夜归人》《瑞雪兆丰年》等作品。”汪航说。
这几年,她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校园。“很多孩子没见过盐画,都围到我身边,我也特别高兴。”
6岁的包依诺是汪航最小的学生。小姑娘穿着汉服,满脸稚气。“我才开始学,画得还不好,但想试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