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补链强链 向新而行——金昌以更优营商环境助推产业发展
今年一季度,金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2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2%,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质效兼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作为一季度经济增速靠前的市州,“开门红”的背后,金昌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4月24日,记者随“强信心 看发展”2025全省经济宣传集中采访活动来到这座城市,略探一二。
补链强链建集群
花开时节,规划面积11.52平方公里的甘肃永昌工业园区河西堡工业园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车行之处,不时能够看到正在建设的工业项目。
“项目一期建设的4000吨苯醚甲环唑生产线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调试。600吨苯酰菌胺生产线也开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近日能够开始试生产。”甘肃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600吨农药原药生产线建设项目,公司冯昊向记者介绍道。
贝达生物农药原药生产线项目由浙江宇龙药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占地约450亩,概算总投资超15亿元。按计划,项目分三期建设。全面建成后,将具备年产2.2万吨化学农药及5000吨精细化工产品的能力,产品涵盖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及相关中间体等领域,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8.48亿元。
在金昌建厂,投资方看中的是金昌的产业链条优势。
“金昌是全国重要化工生产基地,我们把厂子建在河西堡园区后,能够就近采购到70%的原材料,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冯昊表示。
贝达生物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金昌化工产业的延链补链,推动工业绿色化。“比如,盐酸是金川公司的副产品,卖不出去的话就成为化学危废,但对我们来说,却是重要的原材料。”冯昊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金昌市以强工业行动为总抓手,坚定不移强工业兴产业,调结构、聚集群,加快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全市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效应加速显现。
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3.13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5%。
聚焦项目促落地
距离贝达生物不远,是甘肃施可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28亿元打造的年产100万吨盐碱地改良酸性水溶肥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480亩,目前已开始平整场地,预计“五一”过后正式开工。
“我们将力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形成年产10万吨酸性水溶肥、5万吨酸性高含量结晶状水溶肥、15万吨长效缓释复合肥、25万吨硫基喷浆复合肥和4.5万吨氯化钙、5000吨氟硅酸钠的能力。”公司总经理刘汉明信心满满。
“这么大的项目,半年多时间能建成吗?”记者问。
“能。”刘汉明语气坚定。
坚定的语气源于这位企业家对金昌的信心。
刘汉明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施可丰就在河西堡工业园建成投运了新型复合肥料项目。8年来,他强烈感受到金昌营商环境每天都在进步。“以前办事要自己找人,现在大不一样了,政府主动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他说。
谈起即将开工的100万吨水溶肥项目,刘汉明表示,除了环评、安评需要自己办理以外,能评、土地规划、不动产等手续都有政府部门专人代办、帮办,一点都不用企业操心。
施可丰项目即将开工的同时,甘肃能化金昌能源化工开发有限公司的低阶煤高效利用制氢及年产50万吨高浓度尿基复合肥项目的一期工程已开始调试设备。
“我们计划6月份产出合格产品。”金昌能化总经理祁宏涛说。
这是一个占地1482.1亩、总投资30.09亿元,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7.13亿元、利税11.04亿元的项目,也是甘肃能化集团成立后主导实施的首个化工项目,集团上下对此项目寄予厚望。
“这样一个大项目能在两年内建成投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祁宏涛表示。
据祁宏涛回忆,建设之初,项目所在区域曾有两条高压线经过。正当企业为迁线犯难时,园区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线路迁移。
“这样的服务让我们很感动,也极大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他说。
在金昌,强化服务保障、加速推动项目落地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引来项目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推动项目早建成,让企业早受益。”甘肃永昌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国华说。
一个个工业项目的相继建成,极大地增强了金昌工业经济的后劲。一季度,金昌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3.13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5%,增速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
向新而行提质效
镍都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在金昌,“金川兴则金昌富,金昌美则金川荣”的理念深入人心,金川集团对全市经济的带动性不言自明。多年来,金昌市对金川集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着力做强金川集团“领头雁”,金川人也不断突破自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支撑金昌高速前行。
来到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电解二分厂,记者看到,两台机器人正精准快速地将经过电解工艺生成的纯度达到99.99%的铜板从不锈钢阴极上剥离。旁边,另一台机器人有序地将铜板放置到了指定位置。
“这两年,我们不光完成了智慧工厂的建设,而且还改进优化了电解工艺。铜板生产周期由11天压缩至9天,每个电解槽放置的阴极数从以前的50片增加到54片,产能提升了33%,劳动生产率提高近1.9倍。”电解一、二分厂厂长张素霞说。
走进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铜箔分厂,车间内,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厚度仅4.5微米至8微米的铜箔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铜箔主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覆铜板和印制线路板行业,最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3C数码类电子产品等领域。
“越薄附加值越高,最薄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铜箔分厂党支部书记别良伟指着刚刚生产出来的薄如蝉翼的铜箔说。
别良伟告诉记者,金川集团是甘肃省首家铜箔生产企业。2018年,全省第一卷铜箔就在此诞生。2023年,随着年产3万吨新能源电子材料铜箔项目的建成投运,金川集团的铜箔生产工艺以及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在金昌,以金川集团为代表的广大经营主体坚定向新而行,全力推动全市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迈向高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