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侧重学历教育模式不同,当下夜校更多提供艺术、文化等非学历教育,反映青年群体在自我提升、社交互动和精神生活充实等方面的多元诉求,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对夜间公共教育服务的强烈需求
◇推动夜校高质量发展,应从提高办学质量、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入手,形成满足不同群体终身学习需求的多元服务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白丽萍 吴晓颖
学员们在广东省深圳市团校举办的青年夜校内上摄影课(2024 年 12 月 4 日摄) 白丽萍摄 / 本刊
“宗白华以丰富的中国古典学业为基础,深入探讨欧洲文学艺术的精髓,继而反射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4月14日晚,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青年夜校内,书友张竞竞作为领读人,带领青年们共读《美学散步》。
共青团兰州市委共在主城区开设了14个青年夜校,所授课程涵盖太极、瑜伽、武术、舞蹈、搏击操以及中医养生等领域。春季班一开始报名,部分课程名额被“秒抢”。
夜校在中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不同时代都颇受欢迎。
随着高校的扩招,夜校一度淡出大众视野。如今,夜校又在全国各地尤其一、二线城市悄然兴起,不少夜校“开课即满”,成为职业教育市场的新风口。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夜校火爆的同时,也面临着办学条件、管理、收费内容参差不齐等问题。受访专家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督管理,强化夜校作为终身教育普惠平台的能力。
夜校成为新风尚
当下,夜校以新形态回归公众视野,都市青年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风尚。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
夜校爆火,有课程价格亲民、内容多元的外因。在浙江省杭州市,多家文化场馆开设青年夜校,“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体验一堂高质量的兴趣课;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年夜校“0元学费、满分体验”大受年轻人的青睐。
成都一家民办夜校发起人介绍,与传统技能培训课相比,一个季度12次课,学费500元左右,每月3到4次课,平均每次课25元至50元,价格对年轻人较为友好。
在课程设置上,从非遗制作到短视频剪辑,从传统茶道到手冲咖啡,从舞蹈声乐到即兴戏剧,丰富多彩的课程也给予青年群体广阔的选择空间。
记者观察发现,职场面试穿搭、VR视频制作、专业英语等实用技能课程广受欢迎,这些紧跟现实需求的培训内容,可帮助青年增强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职场变化。
在兰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一鸣说:“来夜校学习实用课程,既是为适应岗位新需要,也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投入。”
夜校热,更折射出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的小张告诉记者,下班后他常带着晚饭赶去夜校上摄影课。“摄影是多年兴趣,一直没机会系统学习,夜校提供了延续爱好的平台。”
江苏青年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蕴哲认为,与过去侧重学历教育模式不同,当下夜校更多提供艺术、文化等非学历教育,反映青年群体在自我提升、社交互动和精神生活充实等方面的多元诉求,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对夜间公共教育服务的强烈需求。
公办夜校“撑不住”
民办机构“套路多”
随着热度持续攀升,夜校场地和服务时间正接近饱和。受访专家介绍,当前,夜校的运营主体主要分为两类:由各地共青团、工会等公办机构主办的公益性夜校,以及民办社会培训机构。两类主体在实际运行中均面临不同挑战。
——公办夜校普遍存在运营压力。
某东部沿海城市,一家区团委运营的青年夜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团委办公楼作为教学场地,课程按学员投票设定且堂堂爆满,但受限于资金,场地容量、课程种类都难以满足学员扩大规模的需求。
记者发现,各地共青团、工会等公办机构主办的夜校,主要提供低价或免费课程,但可调配资源有限,长期运营存在困难。
多位公办夜校负责人表示,公办夜校运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尚未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当下的主要焦虑点是,如何建立可持续机制并应对民办机构竞争。
——一些民办夜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民办夜校则呈现野蛮生长态势。记者调研发现,民办夜校课程存在衍生课程收费乱、实际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员维权难等乱象。
性价比高本是夜校模式的优势之一,但有的机构将常规体验课包装为夜校课程,低价实为引流手段。有网友称,“一些机构打着夜校名头,以低价课程引流,课堂上频繁出现正价课程推销,学员上课后才发现是营销套路。”
此外,部分夜校不明确收费标准,待消费者报名后以场地费、器材费等各种名目加收费用;部分夜校在宣传时夸大课程效果或者师资力量,实际课程及师资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
推动夜校高质量发展
夜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青年群体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也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受访者认为,推动夜校高质量发展,应从提高办学质量、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入手,形成满足不同群体终身学习需求的多元服务体系。
提高夜校办学质量。夜校发展的根本是提高课程质量。专家认为,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加强夜校机构监管,可定期公示夜校机构“白名单”,建立健全学员评课反馈机制,督促夜校机构不断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诚信经营。公共机构办夜校需兼顾公益性和持续性,可探索成立由团组织、高校、市场化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夜校联盟”,打造“场地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的行业共同体。
探索建立新时代“夜大”职业教育体系。多位受访职业教育专家建议,可根据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特殊需要,建立新时代“夜大”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实用的课程,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缓解部分行业的用工缺口,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探索线上线下知识传授的新型夜校教育模式。在知识传授的本质内核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夜校也可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传播的渠道和呈现方式,线上线下进行融合,线上知识内容的需求与线下场景联动,为青年提供更为多元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瞭望》2025年第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