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毛藏乡华山村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群山深处,杂木河如一条银色的生命之带,穿村而过,滋养着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电,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照亮了藏乡里的万家灯火情。
4月22日早上8时许,晨雾未散时,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哈溪供电所的台区经理李文林已经带着徒弟陈玉鸿颠簸在盘山路上。春草未绿,藏蓝色的身影在山间奔走,包里的检修工具叮当作响,徒弟陈玉鸿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面。师徒两人循着35千伏哈溪变111哈红线穿过村庄、趟过河流、钻过山林,每经过一处,他们都会停下脚步,仔细检查线路的绝缘情况。“师傅,这基杆塔绝缘子串完好,引流线无发热。”徒弟陈玉鸿一边说着,一边记录着。李文林仰头望着眼前的场景,恍惚又看见那年因山洪爆发而围困的杆塔。
那是2024年9月的一天,一场暴雨裹着泥石流冲毁了整条盘山道,线路、杆塔受损,往日熟悉的巡线路成了乱石滩。自此,这条线路的巡视成为日常的重点工作之一。
“师傅,咱一会吃口馍馍再继续巡线吧?”徒弟陈玉鸿的声音把李文林拽回当下。正午时分,师徒二人在半山腰的背风处就着水啃馍馍。李文林向陈玉鸿回忆起了那场山洪以及抢修完毕离开前,他回头看见的山谷里亮着的万家灯火。他说:“不要小看每一段线路、每一基杆塔,对这里的牧民来说,牛羊是他们的命,电就是牛羊的命,特别的天冷的时候,没有电来保暖,初生的牛犊、羊羔挨不过山里的寒冬。”陈玉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师傅,您是不是又想起户户通电之前,山上有些地方还没通电,有些牧民家的羊羔子没熬过冬天的事情了。放心,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走,咱们继续去巡线!”
简单对付完午饭,师徒二人继续踏上巡线路,直到时钟的指针指向5点时,今天的最后一基杆塔才巡查完毕,做好记录后,师徒二人继续往村子深处走。
途中,每一位村民都热情地与李文林打招呼。他们或停下脚步挥手致意,或摇下车窗闲话家常,或短暂驻足向李文林托付家事,不时响起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村。“我在这里工作19年了,这儿的人都特别热情淳朴。”话毕,李文林便拍了拍身侧的工具包,径直走向吴南加草阿妈家。
吴南加草阿妈早早候在门前,藏袍袖口沾着酥油香,“李师傅,灯不亮喽!”老人眼里跳动着希冀的光。中午时,阿妈家的电路出现了故障,于是她给李文林打去了电话。看到“熟人”到来,阿妈热情地迎上前去。
李文林熟练地从包中取出专业工具,开始检查电路。他蹲下身子,查看线头,又踮起脚尖,用绝缘棒轻轻敲打线路,判断是否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找到松脱的线头后,李文林迅速用绝缘钳剥离氧化层,将铜芯重新缠绕在接线柱上,用螺丝刀旋紧压片,随后合上电闸。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光明乍现,阿妈连声道谢:“还是李师傅专业,家里的电就听你的话。对了,下周来的时候,能不能帮忙带点老鼠药?城里路远,就数电工师傅们来得最勤快了。”阿妈一边给李师傅倒酥油茶,一边说道。“李师傅,最迟下周一就得用,麻烦你哦。”一旁的阿尼(汉语“老伴”的意思)补充道。
李文林笑着点了点头:“没问题,放心,我一定准时给你送来。”这样的嘱托总缀满巡线路,李文林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他掏出手机,在备忘录记下阿妈的叮嘱。“阿妈,别忙活了,我得回去了,不然一会儿太阳就要下山了。再有啥需要,随时打电话。”
“酥油茶煮好了,喝完再走。”
“不了,下次吧。”
“又是下次。”站在门口,看着远行的身影,阿妈念叨着:“下次我提前晾好,一定要喝呀,李师傅。”
“师傅,每次来你不是给东家送护膝,就是给西家带药品,你快变成华山村的快递小哥了!”回去的路上,徒弟陈玉鸿笑着打趣道。“这是传统,你不懂。以前我们也是这么干的,那时候靠摩托车,再早些时候就是走路。现在有车,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李文林说道。
祁连山下,杂木河依旧潺潺奔流,见证着李文林和华山村之间这份深厚的情谊。在海拔3200米的地方,一盏盏在群山怀抱中温暖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们的家园,也照亮了李文林从业十九年那份赤忱的初心。(张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