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园子的果树挂果少、品质差,打药施肥全靠肩挑背扛,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你看,新栽的矮化果树齐整整的,滴管管子沿着田垄走,浇水施肥全自动化。”近日,静宁县余湾乡韩店村村民赵满仓站在自家川地改造后的果园里,望着枝条上吐露出的新芽,难掩喜悦。
韩店村的苹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全村3000余亩果园中,树龄超过20年的占比达30%。“老品种、老树形、老技术”导致果树郁闭、产量下降,亩均收益不足4000元,低于全县苹果产业平均水平。“传统乔化果树树高超过4米,采摘修剪靠梯子,打药追肥靠人力,年轻人嫌累不愿干,老年人爬高又危险。”余湾乡政府副乡长雷斌娥坦言,果园“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村民增收的瓶颈。
转机出现在2023年。静宁县将韩店村纳入全县老果园改造试点,依托地方产业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体、科技赋能”原则,推行“矮化宽行密株+水肥一体化”改造模式,为老果园“量身定制”改造方案:砍除老病弱树,改种“瑞雪”“静宁一号”“成纪一号”等脱毒矮化密植园,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将传统的乔化种植模式调整为每亩90株左右的矮化密植,行距拓宽至4米,株距缩至2米,既方便机械化作业,又提升光照利用率。
走进改造后的果园,整齐排列的滴灌管道穿梭在果树间,每棵树根部都安装了专用滴头。“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果树生长周期,精准输送水分和养分,比传统灌溉节水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静宁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温有福拿出手机,打开“慧种田”APP介绍,“这款软件是全县推广的果园物联网监测系统。它不仅能实现自动灌溉,而且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水、肥、病虫害管理等农事相关信息智能感知。目前,余湾乡1620户农户在使用。”
“这是2023年栽的矮化树,2024年有的树就已开花结果,预估比老品种早挂果至少两年以上。”温有福介绍,改造后的矮化密植园第五年即可进入丰产期,亩均产量预计达3000公斤,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88%,亩均收益有望突破1.2万元。
同时,在余湾乡王坪村的老旧果园改造现场,铲车、挖坑机等机械有条不紊地平整土地、打眼挖坑,果农们则忙着规划放线、灌溉施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今年,余湾乡党委、政府结合王坪村的土壤、气候条件,采取‘乔化砧+密植栽培’组合建园方式,为全村300亩改造果园,免费提供了7万吨有机肥和2.5万株抗重茬双脱毒‘瑞雪’‘静宁一号’苗木。这种建园模式和矮化密植建园模式一样,每亩80株左右,只是不用立架,省去了更多的成本。”王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安界表示,除了树形和品种改造外,下一步将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免费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粘虫板,全面推广树体整形、配方施肥、精细修剪、覆膜保墒、水肥一体、绿色防控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果园提质增效。(记者 吴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