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工程施工建设的黄金期,在静宁县2025年度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原安镇项目区现场,推土机、压路机轰鸣作业,紧张开展沟头填筑治理;村民开挖鱼鳞坑,栽植树苗,营造水保林……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
“该项目于3月中旬开工建设,目前沟头治理、生产道路新修和水保林营造等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静宁县水土保持站副站长马辉科介绍。
针对项目区内以前水土流失严重,山洪冲刷毁坏道路及沟头,沟岸扩张,严重影响制约当地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的状况,静宁县水土保持站深入考察论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2024年11月,省水利厅下达该项目资金806万元,其中中央水利发展资金800万元,地方配套6万元,安排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涉及原安镇12村1.6万余人,项目区总面积98.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3万亩。
为确保项目高效顺利实施,静宁县水土保持站密切协同原安镇政府及相关村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全面勘测,充分考虑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改善相结合,严密制定方案,加强工程建设监管。项目总计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00公顷,新增治理程度20.61%。其中沟头治理5处,填筑沟头,配套建设排水渠、沉砂池、消力池、挡土墙等设施。营造水保林300公顷,新修生产道路605米,封育治理1700公顷,封禁围栏11.2千米。
“该项目将于10月底全面建成,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将由65.78%提高到86.39%,林草覆盖率由38.42%提高到41.47%,年增加水源蓄滞能力16.46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5.08万吨以上。”马辉科表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不但大幅减少区域内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和广大群众人居环境,同时,有力改善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记者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