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清晨六点多,陇中山区的寒气还未散尽,甘谷县安远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棚里已人影绰绰。
产业园第三批大棚建设如火如荼。
园区负责人王诚彦蹲在番茄架下,用手指捻着叶片上的白斑:“这是白粉病初期,得赶紧喷小苏打溶液。”这位戴眼镜、黑瘦、裤腿上沾满泥点子的男人,还有一个身份——安远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的他,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村民口中的“植物医生”,整天对着手机里的设施番茄种植技术反复研读,还能在不惑之年徒手攀上四五米高的大棚搞维修。
分选车间里,闪动着干部和农户一起忙碌的身影。
清明假期,安远镇北城村河滩地上的这座产业园成了热门打卡地。举目望去,47座大棚依次排开,在春日阳光下泛着银光;刚采摘的玲珑小番茄在自动化分选线上跳跃着滚入包装箱;“安小番”品牌在游客微信朋友圈频频刷屏,而这红火景象的背后,藏着基层干部们“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的故事。
机关干部:从“念文件”到“数番茄”
王诚彦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番茄种植视频,浏览器的搜索记录揭示着这样的轨迹:从以前的“公文写作”“PPT排版方法”“工作总结”到现在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防治”“昼夜温差对果实糖度影响”“根腐病防治72小时黄金期”……
“以前开会讲‘三产融合’但不知道怎么干好,现在每个人随口都能列出‘农残检测’‘冷链损耗’等一串数据。”王诚彦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他翻开手机备忘录,“转色期巡查”“膨果期追肥”等节点记得密密麻麻,“我们用的是‘番茄时钟’,工作节奏是跟着番茄生长周期定的。”
为了节约成本,设备出故障干部们自己动手维修。
改变的不止他一人,安远镇副镇长雒军平的转型更具“反差感”。25号大棚里正在拍摄宣传短视频,镜头前这个带着方言讲普通话的中年男人,一年前连美颜功能都不会用。如今,他在网络上频繁露脸,成了“带货达人”。自学拍摄剪辑,面对镜头捧着小番茄侃侃而谈:“‘安小番’一口爆汁,甜过初恋!”
凌晨两三点的分选线旁,常能遇见镇上的干部李虎增——这位复转军人跑市场、学品控,发动全国各地的战友帮忙联系订单。为保住“安小番”的品牌信誉,他曾连续17个小时守在包装线上,直到3500斤小番茄全部装上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今年正月的雪夜,积雪压断了19号棚的钢管,无法卷帘导致光照不足,这对小番茄生长造成了致命威胁。李虎增带着“党员突击队”钻进零下15℃的寒风里焊接抢修,焊花与雪花在棚顶交闪。“天亮前必须修好”的承诺,照亮了农户眼中的希望。
在安远镇的田野上,“跨界”“破圈”不再是网络热词,而是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
共富密码:党建“红链”串起产业“金链”
产业园的崛起,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振兴实验”,更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
大棚里的各种设备干部们都能熟练操作。
2023年,面对土地撂荒、劳动力外流的困境,安远镇党委决定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创新组建“强村公司”,统一种苗、技术、销售,农户以劳务入股,保底收益加分红;以党建联盟将15个薄弱村拧成一股绳,每座大棚实行“1名党员+2户农户”帮联机制,从移栽到采收,党员全程“陪跑”;镇党委会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维架构中,每个节点都跃动着党旗红。
今年1月,在种植户王丹的大棚里,番茄植株突发根腐病,镇里连夜决策:“拔!损失我们担。”
干部们在帮农户清理杂草、整理藤蔓。
拔除病株那天,镇党委书记王慧敏陪王丹蹲在地头算账:“政府承担种苗损失,你只亏两个月工时。”如今王丹种植的大棚成为产业园的示范棚,“风险共担”四个字有了温暖注脚。
47座大棚就是47块“责任田”。“每次看见乡亲们期待的眼神,就感觉压力比山大!”王慧敏指着产业园土墙上的标语感慨地说,“‘党建引领兴产业’,这里种植的每一株小番茄都通向共富。”
每一颗小番茄都是共同致富的希望。
当“番茄产量”取代不必要的“纸上文件”成为核心考核指标,乡镇干部在泥土与晨露中完成改变,办公室键盘声培育出的“笔杆子”,正在番茄藤蔓编织的产业图谱里成长为“新农人”。
去年年底的分红大会上,北城村村民史根虎攥着厚厚一沓钞票的手在颤抖:“1.5万元的分红!种了半辈子地,没见过黄土能变出这么多钱。这些娃娃干部,比我们老农民还会种地!”
追梦者的焦虑与坚守:向下生长,向上结果
在产业园“361”分红模式的台账本上,一组数据见证着“红色矩阵”带来的惊人效率:2024年玲珑小番茄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农户户均分红4万元。75天成熟的“安小番”,创下了每棚年产值8万元的纪录。
严把品控关,帮扶干部对即将成熟的小番茄进行糖度检测。
光鲜数据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成长阵痛”。
“那次发货事故是当头棒喝。”李虎增忘不了2024年6月的那个不眠夜。2000多斤番茄因硬度不达标、果帽脱落,被安徽合肥的客户拒收。他躲在分选车间掉眼泪,握紧的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此后,这位跑市场的负责人悄悄地自学冷链运输知识,连续几个月驻守分选车间“死盯”各个环节,每次发货从不缺席。
“怕的不是累,是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王诚彦坦言,去年农户王效红种的一座大棚因病虫害差点绝收,他整宿失眠;产业园给群众分红31万元,看到农户数钱时的笑容,他又偷偷抹泪;镇党委书记只要一有空就来产业园,每次的“现场考问”,都让他时刻紧绷。
“本领恐慌”的焦虑化作了动力,催生出干部们的学习热情,田间地头成了“番茄学校”。正如王慧敏所说:“我们种的不仅是番茄大棚,还为老百姓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农业的桥。”
产业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些基层干部沾满泥土的脚步里。
“只要产业园里还有一个棚亮着灯,就有我们在田埂上。”这是安远镇党员干部的承诺。或许,产业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些沾满泥土的脚步里——他们用“番茄时钟”重新定义了时间,在番茄藤蔓间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刻度。(新天水记者 周文涛 景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