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的科研团队扎根海拔3000米的高原,三代人用11年的时间,攻克牦牛产业的技术难题,用科技创新守护生态,让牧民增收。
一直以来,甘南牦牛面临生长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草场退化等难题。2013年,甘肃农业大学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组建了科技小院,首批专家教授带着40余名研究生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把论文写在草原上”的科研征程。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潘阳阳告诉记者,刚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当地牧民群众觉得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天方夜谭”,不太认可,也不太愿意接受。
面对质疑,科研人员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白天在零下20摄氏度的牛棚手把手教学,夜晚打着手电筒记录数据,破解高寒环境对牦牛生殖的影响规律,第二年实现甘南地区首次牦牛冻精人工授精。
阿木去乎镇雪域更潘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桑吉东知布说:“特别感谢科技小院的老师们,为我们传授牦牛人工授精的技能,现在我们自己就可以完成牦牛人工授精工作。”
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秉持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宗旨,在夏河县深入探索并完善特色家畜养殖与生态健康的核心技术。成功建立起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家畜高效、健康、生态综合生产技术体系,有力促进了青藏高原特色家畜畜牧经济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小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等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形成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产业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与研究生500余人。
潘阳阳说:“我们将以夏河县牦牛科技小院为依托,开展牦牛高效繁育健康养殖技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奔赴草原,化论文为实干力量,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用十一载耕耘证明:当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交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从不是单选题。在这里,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携手共进,奏响了新时代的嘹亮牧歌。
甘南融媒记者 蔡桑杰卡
夏河融媒记者 卓玛杰 王亚博 道吉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