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县域 促提升】临泽 昔日盐碱滩 如今鱼虾欢
天气渐暖,在临泽县鸭暖镇白寨村的盐碱地里,一座座养殖棚错落有致;棚内养殖池里,南美白对虾、鲈鱼和彩虹鲷等欢快游弋。
“这几年,我们从成功试养到规模化养殖,让河西地区的群众吃上了活鲜,水产市场前景广阔。”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马贵滨说。
近年来,临泽县深挖水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进一步丰富百姓餐桌,探索出一条内陆养殖水产品的特色致富路。
好水出好鱼
傍晚,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副厂长袁杰到鲈鱼养殖棚里察看设备运行情况后,开始给鱼投喂饲料。一瓢饵料抛撒下去,养殖池内鱼跃争食,水花四溅。
“你看,这鲈鱼色泽鲜亮、活蹦乱跳,长得很好。”袁杰用抄网捞起几条鱼观察生长状况,“现在个头还小,再养一段时间才能上市。”
项目2022年落地白寨村后,当年年底动工,2023年5月南美白对虾便试养成功。如今,合作社又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养起了鲈鱼、彩虹鲷和石斑鱼。
为何选择来临泽?
祁连雪水水源优质、盐碱地租用成本较低、市场潜力大……马贵滨一一列举出了这里的诸多优势,合作社还在兰州委托一家分析测试中心对水质进行检测,发现这里的水质富锶成分含量较高,养殖出来的水产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昔日的盐碱滩上,如今鱼虾欢腾。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合作社已累计向河西地区销售活鲜近4万斤,赢得了周边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找准了发展路子
有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打底,马贵滨带领团队做起了科学养殖的文章。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里,合作社新买的30万尾虾苗晶莹剔透,在水中相互追逐。
临泽县没有海,怎么养殖海水虾?合作社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在无数次试验中,找到了“海鲜陆养”的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精心调配水质,模拟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再经过一道道水循环系统,及时净化水质,确保虾在舒适的水环境中生长。”马贵滨说。
走进一座养殖棚内,只见水循环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养殖用水经泵池“抬”进水循环系统,再经过生物降解、物理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注入养殖池,整个净水过程不断循环,实现废水不外排。
接下来,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又成为合作社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养殖试验中发现,八角池利用率比圆池提高了40%,有效提高了养殖密度。”马贵滨说。
如今,合作社分批引进南美白对虾苗共700多万尾,通过科学智慧养殖,虾苗长势良好,成活率达70%以上。
“渔光互补”实现双丰收
在合作社旁边,一个占地面积近4亩的全镇农光互补分布式发电项目拔地而起,一块块光伏板架设完成,相关配套设备正在建设。
“项目预计今年6月完工,每年发电量达到56万度,合作社可以全部消纳。”鸭暖镇党委副书记李永儒说。
据悉,项目资金来自全镇11个村的集体互助资金330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20万元,合计350万元。
为了保障能源的稳定供给,项目还引入了储能技术,将白天光伏发电的多余电能储存起来,并在夜间或低电能供应时释放出来,为合作社养殖设施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障。光伏项目投入使用后,合作社每年按7%给村集体分红。
“这个项目真是帮了我们大忙!预计每个月为合作社节约电费几万元,还提高了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马贵滨高兴地说。
村企合作,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
今年,合作社放开手脚,准备在双泉湖建设一座占地300亩的“生态渔业牧场”,进一步挖掘潜能,让水产养殖产业旺起来。
近年来,临泽县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建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个,年投放虾、蟹、鱼等各类苗种1500万尾,年产水产品1000吨,产值达1亿元;累计发展水产养殖户38户,养殖面积达8000余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