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雄伟的嘉峪关关城北侧仅800米的地方,一座名为畅春园民俗馆的建筑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嘉峪关村二组村民蔺晶的心血结晶,更是当地风土人情与岁月记忆的承载之所。老蔺凭借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商业的敏锐嗅觉,将民俗馆经营得风生水起。而在时代的绿色能源浪潮下,他积极响应,在民俗馆屋顶架起了光伏电站,馆外设置了充电桩,为往来游客提供着便捷又环保的服务体验。
2月20日,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组织的国网甘肃电力(雄关)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身着标志性的“红马甲”,满怀热忱地来到了畅春园民俗馆。刚一抵达,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熟练地爬上屋顶,开启对光伏电站的细致检查。队员们弯下身子,一块一块地仔细查看光伏板,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存在的鸟粪、落叶遮挡,认真检查是否有细微的裂痕或破损,因为每一块光伏板都是收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的关键。对于连接光伏板的线路,队员们更是一丝不苟,他们手持专业工具,逐一检测线路的导电性,双手稳稳地紧固每一个接头,杜绝因松动可能引发的发热、漏电等安全隐患。
走进屋内,逆变器、计量装置等设备也迎来了队员们的“深度体检”,他们专注地盯着各项运行参数,查看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伸手感受设备的散热情况,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完成光伏电站的检查后,队员们又迅速来到充电桩旁。他们先是仔细打量充电桩的外观,不放过任何一处刮擦、损坏的痕迹,反复插拔充电枪,检查其是否能正常使用。
随后,打开充电桩的外壳,队员们化身“电路侦探”,对内部的线路、电气元件展开全面排查。他们重点查看接线是否松动、有无短路风险,以及电子元件是否存在老化、损坏迹象。为了确保充电桩能稳定运行,队员们还进行了现场充电测试。当看到电动汽车顺利连接充电桩,电流平稳地流入车内,队员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放心地点点头。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队员们还不忘耐心地向老蔺传授光伏电站和充电桩的日常维护知识。他们一边演示,一边叮嘱老蔺要定期清理光伏板,遇到任何异常情况都要第一时间联系供电公司。
老蔺感动不已,说道:“你们想得太周到了,有了你们的贴心服务,我的民俗馆用电更有保障了,游客们也能更安心地来参观体验。”
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表示,他们会持续关注畅春园民俗馆的光伏电站和充电桩使用情况,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民俗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支持。在他们的守护下,这座充满魅力的民俗馆必将在绿色能源的照耀下,绽放出更加独特、迷人的光彩,成为嘉峪关地区文化与绿色发展融合的亮丽名片。(王巧玲 茹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