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矿土”到“金链”——探寻瓜州柳园硅产业转型密码
瓜州县柳园镇拥有丰富硅矿资源,却一度陷入粗放式发展的境地。
近年来,柳园镇把石头变产品,将资源变产业,从起初的产品“论吨卖”到“按块卖”,从卖原料到卖硅微粉、石英砂、碳化硅、人造板材……一块块“石头”实现华丽转身,柳园镇也成功打造成了硅产业全链条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
石头变产品 资源变产业
柳园镇已查明硅石资源储量1.5亿吨,平均品位93.6%,开采矿点达9处。早年间,简陋的开采方式无法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柳园一度陷入“低价卖原矿”的困境。
转折始于采矿量与产业配套的精准匹配机制。近年来,柳园镇按照上游采矿、下游建园的思路,在柳园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硅产业科创园,引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开辟出一条“重生”新路径。
“不同于过去单一采矿卖原矿,一吨只卖几百元。我们挖出矿石,破碎后,分选出5到15厘米的原材料,烧结碳化硅供给下游企业,价高的时候每吨能卖到6500元。”较早在柳园镇开矿的新哈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俊介绍,现在在地方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企业用中端产品抢占市场。
在阵痛中转型升级、在转型中换挡增速。柳园镇积极推动资源变产业,实现从“卖石头”到“卖产品”。
甘肃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雍武说:“矿山开采后进行初级加工、分选,然后拉运到北大桥高载能园区,有效保障了我们生产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的原材料。”
“如今,我们不再只盯着山上的石头,而是将生产硅石矿高纯石英砂及其衍生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走高附加值的路子,放眼更长的产业链。”瓜州县柳园镇党委书记赵玉海说。
延链强链 打造产业集群
要衡量粉末粒子的粒径大小,有专门的计量单位“目”,普通砂是4目至120目,更为细腻的粉是300目以上。
在位于柳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甘肃中科凯越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0至3000目、3000至8000目、8000至12000目各种硅微粉,整齐地摆满了展架。眼前这些比面粉(80目)细腻百倍、千倍的高科技产品,正是柳园硅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见证。
“满负荷生产后将年产石英砂35万吨、硅微粉15万吨,超细硅微粉每吨最高售价达17万元,市场前景广阔。”甘肃中科凯越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拥有国际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项,拥有知识产权16项,2024年被评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思路一换天地宽。随着中科凯越、亿天矿业等石英砂企业的发展,柳园镇瞄准石英砂下游产业,又引进甘肃申辉诚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园区,填补了河西走廊硅产业的一处空白。
“我们目前有凯斯特、中德丽尔、欧力雅、焃峰四个石英板材品牌,66种产品,产品已成功出口中亚,今年计划再建设一条生产加工线,扩大产能。”甘肃申辉诚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辉说。
如今在柳园,已初步形成一条以硅、石英砂、硅微粉、碳化硅、石英板材等为主的初级硅产业链。
“我们将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努力将柳园打造成从硅微粉到球形硅微粉,再到硅酸钠等环节完备的硅产业链,打造河西走廊最大的无机硅材料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硅微粉生产基地。”赵玉海说。(魏鸿娇 白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