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马文化点亮诗意之夜——《古韵文州·白马新篇》实景舞台剧走笔
夜幕垂落,山川肃静。
山谷间,高亢的歌声划过夜空,舞蹈跟着节奏跃动。
日前,大型实景舞台剧《古韵文州·白马新篇》在文县城关镇刘家咀村白马盛典演艺中心首次登台亮相,舞台利用3D投影、超大LED屏幕、高空威亚、增强现实(AR)、全息技术等特效,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演体验。
座无虚席,深度沉浸。
在一小时的表演中,演员化作白马文化的传播使者,通过四个章节的淋漓演绎,再现了千年前古朴而独特的生活习俗,把白马人敬畏自然、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精神世界娓娓道来。
池哥昼、面具、沙嘎帽、火把……1500多名观众在灯光、舞蹈、歌声的变换中,充分感受着关于白马文化的所有元素。
本场晚会由文县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旅局联合主办。观众席“移步”,舞台“易景”——随剧情发展,演出场景的动态切换是整场晚会的精妙之笔。
(一)
晚8时,演出正式开始,白马藏族成年男子携孩童登台,他们之间的对话成为场景转换的主线。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源于大山!”
随着一问一答,舞台中央,两座山体相向而裂,观众席如莲花般旋转,象征大自然的神树出现在视野,枝叶间“流淌”着白马先祖的呓语。
神树之下,一场充满原始古朴韵味的歌舞——池哥昼在“寨门前”欢腾。舞者们的面具里藏着山神的威严,他们踏着鼓点起舞,脚步踩碎夜色,每一步都唤醒土地的记忆。
“羽毛和我们有什么渊源?”“它代表了白马人心中的纯洁和善良。”孩童与男子的对话引人进入另一个场景。
舞台上,华丽的灯光退去,舒缓的音乐中,迎来手握洁白羽毛的白马姑娘,她迎风独舞,沙嘎帽上的羽毛轻颤,如白鹭掠过月光。
千百年来,在白马人传统的民族服饰中,他们的头饰最具特色,无论男女,都会佩戴形状如带花边的圆盘,浅底、帽檐为波折状,帽子上插着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在白马民俗中,沙嘎帽的羽毛寓意丰富: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亦是白马人纯洁内心的化身。
(二)
“白马人总能在平淡的日子里,过出幸福的滋味。”“那甜蜜的滋味是什么?”
镜头一转,皎洁的“月光下”,纯洁与美好的爱情萌芽生根。舞台上,大家齐聚一堂,为青年男女的相遇相识相知连连庆祝三天三夜。
生活中,白马人的婚礼依然保留和沿用着古老传统的习俗,朴素简单而又隆重热烈。白马人举办婚礼一般都集中在冬月、腊月、正月这三个“农闲月”,非双日不娶,意在吉祥如意。
临近剧末,舞台另一处有歌声悠悠传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祈福仪式开始上演:全体演员登场,火把从“草坡山”蜿蜒而下,如一条闪耀的星河,流向舞台四方,最终星星烟火在“山下”汇聚成篝火。
火光映照着每一位白马人质朴的笑脸,在烟花点缀的天幕下,歌声悠扬响彻整片山谷。
火把,是白马人永恒的吉祥象征。这一刻,原始的力量占据舞台。火把不仅是光,更是白马人对“生生不息”的信仰。
(三)
文县地处甘陕川交界处,与九寨沟县山水相依。一直以来,全县上下致力于打造“甘川陕”毗邻地区大景区建设上的“明星”节点。
而《古韵文州·白马新篇》的成功演出如文旅领域的一颗“新星”,极大丰富了大九寨环线文旅业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在民俗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加强白马文化的抢救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同时,强化了“造血”功能,持续擦亮“古韵文州、熊猫乐土、白马之乡”的名片。
文化唱戏,需项目搭台。为了保障《古韵文州·白马新篇》演艺场地顺利建成投用,陇南把总投资2.29亿元的白马盛典演艺中心项目作为市列重点项目来抓。
此项目建成不仅吸纳本地农户就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辐射带动全县住宿、餐饮、种植、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还能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及白马河国家5A级景区创建,促进“甘川陕”毗邻地区文旅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苏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