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田间气象新——平凉市春耕备耕一线见闻
近日,农户在静宁县八里镇一家农机销售点选购农用机械,为今年的春耕春播做准备。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毅 柴王宁
雨水时节,草木萌动。放眼平凉广袤乡村,各地抢抓农时,全力备战春耕,田间地头尽显新气象。
农资保供助春耕
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农资储备是关键。
走进静宁县灵芝乡农资直销点,各类化肥码放整齐,正在选购化肥的种植户刘言刚用手机扫码“识真伪”二维码后开心地说:“每袋肥料都有专属‘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肥料生产流程和质检报告,买得放心,用着更放心。”
据静宁县供销联社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系统已储备各类化肥3.2万吨、农膜800吨、良种120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5%,可满足全县45万亩耕地春耕需求。
静宁县供销联社积极构建“县级储备库+乡镇配送中心+村级服务站”三级联动体系,通过“智慧供销”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各乡镇的农资库存,实现县域内2小时应急调拨响应。
针对山区运输难的问题,静宁县供销系统创新“线上下单+定点直供+送货到田”模式,组织200辆配送车“送货上门”。同时,各基层网点延长营业时间至晚上8时,建立农资价格“日报监测”制度,确保价格稳定。
今年年初,平凉市把保障农资充足供应作为抓好春耕备耕的关键,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截至2月13日,全市调配化肥13.97万吨、农膜1.04万吨、有机肥10.84万吨、农药29.92吨。
设施蔬菜育苗忙
在崆峒区泾河川区的集约化育苗基地,苗床上辣椒、茄子、莴笋等蔬菜苗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装盘、点种、浇水,一派繁忙景象。
“出苗是育苗的第一步,科学管护是成苗的关键。各育苗基地时刻关注天气变化,通过增温、补光等科学管理措施,实现提高种苗成活率、缩短培育周期和提升种苗质量的目的。”正在基地指导农户育苗的崆峒区蔬菜工作站技术人员张建华介绍说。
同样在崇信县新窑镇黑河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芹菜、甘蓝等蔬菜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
“园区共培育芹菜、甘蓝苗4批6000万余株,目前正在进行幼苗的覆盘移栽工作,第一批幼苗20多天后就可以进行定向栽植。”园区负责人杨永奇说。
今年以来,平凉市紧抓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围绕“两带、七片”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扩量、延链、提质”发展思路,谋划实施产业链重点项目51个,全力推进育苗、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开工建设,繁育优质种苗1.33亿株,为全市设施蔬菜及大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种苗保障。
强化服务零距离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
入春以来,平凉市农技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低温天气应对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蔬菜示范点,农技人员与园区管理人员、种植户进行深入交谈,指导种植户做好低温天气前后温室内的生产管理,提醒种植户增强防范意识;
在静宁县,县供销系统联合县农技中心组建8支“春耕服务队”,深入24个乡镇开展测土配方、无人机飞防等科技服务,并举办田间课堂进行技术指导,在各基层网点设立“春耕服务专柜”,提供农机具维修、技术咨询等12项便民服务;
……
今年以来,平凉市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发布各类极端天气预警信息7期,发布小麦控旺抗旱防冻保安全越冬技术指导意见、设施蔬菜防范应对冻害和雪灾的技术措施等,开展冬春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现场巡回培训,指导农户落实田间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
同时,平凉市协调30多家农机经销企业调运储备各类农机具7000多台,农机零配件9万多件,及时将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设立农机维修网点215个,举办维修培训活动38场,组织人员开展农机具春耕生产安全宣传和隐患排查,为春耕备耕农机具作业生产保驾护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