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益“小”岗位 造福就业“大”民生-新华网
首页> 正文

乡村公益“小”岗位 造福就业“大”民生

2025-02-13 08:50:10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乡村公益“小”岗位 造福就业“大”民生——甘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十四万人稳定就业

  瓜州县瓜州镇瓜州村村民范永胜家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加之他年龄偏大,无法外出务工,村里便依据乡村公益性岗位政策,为他安排了爱心理发员的工作,让他在家门口就业,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敦煌市莫高镇三危村沈家商店被定为三危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后,商店老板许秀花成了乡村寄递物流收发公益性岗位的受益人。随着物流综合服务站快件数量的增加,商店的客流量越来越大,许秀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

  乡村公益“小”岗位,撬动了就业“大”民生。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在“促就业、兜底线、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甘肃省人社厅结合地方工作实际,采取“三优三提升”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坚决守住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规模稳定基本盘,兜住兜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底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截至目前,甘肃省人社部门牵头开发的乡村公益性岗位使14.17万人上岗,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的补贴指导标准,共发放岗位补贴8.1亿元,有效帮助甘肃省弱势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定增加收入,达到自食其力。

  乡村公益性岗位属于非全日制工作,相对工作强度不大。为严把岗位选聘“入口关”,甘肃省在岗位选聘过程中严格落实“按需设岗、总量控制”的原则,主要选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是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含防返贫监测对象),优先选聘脱贫户中的困难残疾人、困难重病家庭成员、困难家庭妇女、易地扶贫零散搬迁困难家庭成员、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家庭成员6类群体,并规范执行公告、申报等6项选聘程序,实现岗位进出规范有序、动态管理。

  “不出远门也能挣到钱,还能在家照顾公婆和孙子!”这是临泽县新华镇向前村脱贫户郭玉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因家中有年迈的公婆和未满周岁的孙子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务工。

  经过公告、公示等一系列程序,郭玉花成功应聘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向前村五社、六社主干道及周边卫生保洁,这让她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像郭玉花一样,新华镇73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在增加了个人收入的同时,还逐步成长为扮靓乡村、服务发展、建设家园的“好帮手”。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从农村公益服务需求实际出发,持续优化调整乡村公益性岗位类别,主动嵌入“和美乡村”建设,10.8万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在乡村道路维护、乡村卫生整洁、乡村绿化造林等方面履职尽责,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管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基层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人社部门还联合政法委、教育等部门创新设立14765个“乡村创稳网格员”和7070个“暑期学生防溺水巡查员”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了农村一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和防溺水巡护力量;联合省残联、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通过设立村残协专职委员(爱心助残员)公益性岗位,深入推进基层残联改革建设和爱心助残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密切联系残疾人、精准服务残疾人,在助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振兴和爱心甘肃建设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定群体长期“理发难”的问题,甘肃省在全国首创开发了1.17万个“爱心理发员”乡村公益性岗位,经业务技能培训后,“爱心理发员”以主动上门服务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群体免费提供理发服务。为进一步提升爱心理发员职业技能水平、拓展就业创业能力,人社部门定期组织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爱心理发员职业技能质量提升年”“技能大师帮扶爱心理发员”专项行动。截至目前,甘肃省累计开展“爱心理发员”职业技能培训15275人次,进一步提升了“爱心理发员”的岗位履职能力,持续巩固了“爱心理发员”的品牌效应。

  家门口的“小”岗位,铺就了乡村暖心就业路。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立,不仅破解了甘肃省困难群众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还激发了他们通过劳动创收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纠错】 责任编辑:刘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