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12日电(记者范培珅、程楠)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夕,63岁的临潭老人马宝瑞换上干净衣裳,特地走上街头,来看大伙儿布置拔河用的钢绳。
“我们这里的万人拔河比赛,又叫‘万人扯绳’,上万人用一根绳分成两方来拔。”马宝瑞说,他上一次参加这个拔河活动还是17年前,今年他专门到县城就是为了继续体验这项非遗民俗活动。
一根绳,联结一群人,牵动一座城。
2月10日,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参观万人扯绳活动的钢绳。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每年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每晚都会举行3场“万人扯绳”活动。群众在一根长度超过1800米、重约16吨的钢绳两侧角力竞技。在一声炮响之后,伴随着周围数万名群众的呐喊声,扯绳活动正式开始。
临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玲介绍,临潭县的“万人扯绳”民俗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代水乡拉纤和军队操练活动,后来被作为军中游戏用于训练兵卒体力。如今,这项拔河活动已成为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当地最为激动人心的节庆活动。
2008年,临潭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授予“全国拔河之乡”称号。2021年,“拔河(万人扯绳赛)”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月10日,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抬起万人扯绳活动的绳头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记者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看到,活动开始前一天,各族群众就已纷纷走出家门,前来参观这根长长的钢绳并合影留念,还有许多人举起钢绳绳头呼喊喝彩讨个吉利。
和人群一起大声呼应的,还有40岁的藏族妇女万马草和她的丈夫。他们特地从毗邻临潭的家乡卓尼县阿子滩镇乘车前来,参与“万人扯绳赛”特色民俗活动。
“十几年前我就参加过这个活动,举起绳头,就像是举起龙头,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幸运。”万马草说,就算是力气不够举不起沉重的绳头,摸一摸也算是沾沾喜气。
2月10日,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抬起万人扯绳活动的绳头。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记者看到,钢绳两侧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4股直径约为3厘米的钢绳缠绕组合而成,第二部分则由2股钢绳缠绕组合而成,直到第三部分分为两根互不缠绕的钢绳。
这是2月10日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万人扯绳活动现场拍摄的由四股钢绳缠绕而成的绳子第一部分。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分布于两侧的钢绳中间用长约50厘米、直径超10厘米的桦木木杠固定后,钢绳的中段呈“一”字形,两端尾部分叉,形似燕尾。
“你看,这个桦木杠就像是‘二龙戏珠’中的珠子。比赛前,用木杠将两侧的钢绳合二为一,这样比赛就可以开始了。”木杠制作人之一、49岁的当地群众宁世雄说,别看这个木杠不起眼,它可需要提前用油炸来增强柔韧度。
这是2月10日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万人扯绳活动现场拍摄的用于连接钢绳的木杠。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王玲表示,拔河比赛时,周围观看群众会持续呐喊加油。伴随着整齐的号子声,拔河群众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上街和下街,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愿意参与,都能加入队伍,大家一起奋力争取胜利。“万人拔河”并不像一般的拔河比赛一样划定胜利区域,而是相持数十分钟,直到一方彻底放弃绳子为止。
按照当地传统说法,在万人拔河比赛中赢得胜利的一方在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但现在大家伙更注重比赛过程带来的快乐和喜悦。”马宝瑞说。(参与记者:胡伟杰、张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