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咱这矿车无人驾驶
“现在驾驶井下的矿车,再不需要人坐到车上去了,这里就是咱们的‘驾驶室’。”晚上7时许,记者走进金川集团龙首矿山运输工区集中控制室,工区主任赵鹏介绍道。
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6位工人师傅正紧盯着面前的电脑,远程操控着矿车,实时监测每一列矿车的位置、状态及其他运行信息。
他们电脑背后的大屏幕上,3列指甲盖大小的黄色运矿“小火车”,正缓缓地沿着黑色的轨道前行。
“这3列小火车,就在我们脚下500米深的矿井。每列拉了12节矿车,一趟能拉108吨镍矿。”赵鹏指着大屏幕给我们说。
“那些绿色的标识是啥?”
“是每个道岔口上的指示灯。绿色,意味着矿车可以安全通过。要是变成红色,就是出现问题了。系统会自动识别故障信息,在120米远的地方自动停车。”赵鹏解释说。
智能场景走入现实,在金川集团是五六年前的事了。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发展,金川集团开始在龙首矿探索建设智慧矿山。
2019年,实现基于Wi-Fi的电机车无人驾驶;
2020年,完成全球第一例5G电机车无人驾驶项目建设;
2024年,有轨运输系统主要运输段全部实现5G+电机车无人驾驶。
如今,龙首矿有轨运输做到全系统、全流程自动运行及智能管控。
说话间,一列小火车到达了卸矿站。“2.2公里的路程,一趟小火车,一个循环最多跑40分钟。比以前我们司机驾驶,至少能少10分钟。”赵鹏说。
“无人驾驶,还能跑得更快吗?”我们好奇地问。
“你们瞧,这每一列矿车有两个电机车头,前后各一个。为何?”赵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电机车牵引矿车只能向前开,不能掉头。以前,到了装卸矿的地方,司机就得走下来,到另一头电机车驾驶室去开。
“一装一卸,这么一折腾,可不就得多花10分钟吗?现在再不用了,坐在控制室,就能自动转换动力车头,效率提高了五分之一多。”赵鹏说。
小火车跑得快了,人力也节省了。
“转换轨道的扳道工不用人了,装矿时的放矿工也不需要了,两名司机换成如今一名操作员了。原来,我们一个班次得12人,现在少了一半,只需6人。”赵鹏他们算过账,这么一来,一年可节约人工成本约266万元。
最关键的,因为没人到井下去了,赵鹏他们再不担心安全事故了。
司机的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了。
“火车的驾驶室又小又没空调,冬天像冰箱,夏天像火炉。”赵鹏说。
“像最近三九寒天,户外最低温度已经达到零下17摄氏度。以前碰到这样的天气,师傅们只能硬扛。穿着军大衣,戴着棉手套,跑上两三趟,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得赶紧换班暖暖身子。”提及昔日岁月,赵鹏他们觉得现在“大大解放了”。
“你们不知道,冬天还算好的,夏天更痛苦。驾驶室里又闷又热,就像蒸笼。那里电子设备多,司机不能带水。跑上两小时,才能换班喝水休息,真是辛苦。”赵鹏说。
“可不,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热水,就能轻松开矿车。”已经当了7年矿车司机的陈建兴感慨地说,“井下难免有粉尘、噪声,以前工作条件艰苦,待在井下一天,全身黑乎乎的。现在一看我们工作环境这么好,车间的年轻人找对象都容易多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谢晓玲 范海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景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