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硬狮子舞的“引狮人”
春节期间,社火成为永登必不可少的文化表演活动。尤其是永登城关镇的硬狮子舞,以其造型独具一格,魅力非凡。其狮头硕大无比,色彩斑斓似虹,每一抹色彩都像是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尽显威猛庄严之态。
大年初三,在永登县城关镇的硬狮子舞表演中,一位年轻的女性引狮人,头戴尖角帽,红胡须垂落,手持绣球,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与硬狮子进行互动表演,将狮子的各种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赢来观众阵阵喝彩。
这位引狮人是甘肃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永登硬狮子舞的第五代传人冯建雯。“我的爷爷、父亲都是扎狮子的高手。小时候,每到春节,总能看到爷爷带着父亲和他的徒弟们扎狮子、舞狮子。在这样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我对永登硬狮子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踏上了传承这门技艺的人生旅程。”回首过往,那些热闹非凡的社火盛景、精彩绝伦的舞狮画面,深深地印在她的记忆深处。
冯建雯告诉记者,永登硬狮子的独特之处就在这“硬”字上。硬狮子的重量在几十斤至两百斤之间浮动,狮身长约两米八,高约一米八。狮头以泥土或纸浆塑造,重量占据整头狮子的大部分,民间素有“十斤狮子九斤头”的说法。当魁梧的狮子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起舞时,那气势仿佛能冲破时空的束缚,令人震撼不已。
在家庭的熏陶下,在父亲的指导下,冯建雯努力学习硬狮子制作技巧。她制作的硬狮子头别具匠心,嘴巴和眼睛均可活动,仿若被赋予了狮子鲜活的生命。狮头前额宽阔且高高隆起,深眼窝、鼓眼球的设计,让狮子的眼神深邃而威严。整个狮头色彩鲜艳夺目,体积庞大壮观,还带有浓郁的异域特色。过去采用柳木制作狮身架子,如今为减轻重量,巧妙地用竹片替代。同时,狮皮的制作材料也由原来的羊毛毡改为粘上毛发的红布,使得狮身更加轻便灵活且不失质感。近年来,她参与制作了26个狮子头、8对狮身,从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到威风凛凛的鬃毛,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热爱。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非遗传承犹如逆水行舟,唯有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方能重获生机与活力。冯建雯深谙此道,她多次在永登县文化馆开展永登硬狮子舞舞狮技艺培训,吸引了众多孩子参与其中。在她的努力下,舞狮这一传统文化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新一代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她积极投身于形式多样的演出、比赛和展览等活动,尽情地向公众展示硬狮子舞的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同时,她还巧妙地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为非遗宣传和推广插上了向外、向上的翅膀。此外,她还成立了永登硬狮子舞传习所,针对中小学生和成人群体开展狮头绘画、舞狮表演、武术培训等活动,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
“未来,我期望永登硬狮子能够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永登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通过打造永登县硬狮子非遗文创产品,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让它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这是冯建雯心中最美好的愿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 强 通讯员 张春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