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懿笃,政协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去一年来,他认真履职尽责,扎实开展走访调研,立足甘肃所需,结合垦情实际,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为有力确保全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陇原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本期【新华访谈】对话张懿笃委员,回顾履职过往,解读今年提案,为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农垦视角。
新华网:您在履职期间通过深度走访调研,认为推动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张懿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首当其冲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甘肃农垦集团正处于爬坡过坎、加快破解体制机制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人才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华网:作为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甘肃农垦集团在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果?
张懿笃:过去一年,甘肃农垦集团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牢“耕地”和“种子”两大关键,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63万亩,播种面积120.82万亩,落实粮食作物46.29万亩,全面完成国家及省上下达的特药种植调拨、粮食生产保供任务。实施“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和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两大行动,各类农产品年产达到196万吨,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82.3%。大力实施“三大一化”“三统一化”,耕地统一经营达到74.72万亩,农资统一经营达到14.55万吨,农产品统一经营117万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履行“甘味”品牌运营主体责任,“甘味”品牌连续4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
新华网:您在本次政协大会上带来了哪些提案?
张懿笃:这次我的提案主要聚焦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在“点”上发力,在“线”上延伸,在“面”上推动,不断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加快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
“点”上发力,就是推动陇东南地区加快“坡改梯”项目建设,加快河西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同时,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并积极探索“合作社+托管员+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持续优化土地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
“线”上延伸,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培植壮大省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种养循环、“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抓好“链长”企业培育,增强延链补链强链动能。
“面”上推动,就是发挥政府引导和优势带动作用,持续开展“甘味出陇”“甘味出海”活动,推动“甘味”从“树品牌”向“拓市场”转变,以品牌“流量”带动市场“增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新华网:这些提案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和需求?如何将农垦所长统筹起来,推动提案落地见效?
张懿笃:主要是基于行业形势和省情的考虑。
从行业形势看,当前,农产品进出口下降、贸易逆差收窄,粮食价格跌速放缓,畜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但进出口结构分化,生鲜乳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行;多元化食物需求引领发展动能调整,出口拉动增强,产业规模化率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
从全省情况看,甘肃作为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任。全省气候地理条件独特,适宜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有望为确保种业安全、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甘肃农垦集团将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推动现有耕地高标准农田应建尽建、完成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突破盐碱地治理技术壁垒,建设国家重要农产品和省内粮食生产保供大基地。同时,加大现有第二、三产业改造升级,创新经营模式,实施并购重组,加快规模效益型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带动壮大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打造主责主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能力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独具现代寒旱特色优势的大企业、大产业,在加快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进程中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