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自20世纪初以来,这片土地屡现惊人发现,先后出土了6万多枚汉简,其中仅居延汉简数量就逾3万枚,占了甘肃出土汉简总数的半壁江山。河西地区气候干燥,大漠戈壁盐碱地质环境特殊,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仿佛天然的防腐剂,使得片片汉简穿越漫长岁月,完好保存至今。
当今有学者将居延简牍、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称为“中国四大汉简”。汉简用途广泛,书写功能各异,由此催生了形制的多样性,它们长短参差不齐,宽窄也各有差别。这些汉简大多遵循以出土地名结合所属时代作为前缀的命名方式,彰显着其独特出身与深厚历史底蕴。
敦煌汉简
20世纪初清政府加速衰落,大批国外考察家、探险家乘虚涌入我国西北地区,疯狂盗挖千年古迹,并于多年后,在西方博物馆展出,首批敦煌汉简因此与世人见面。
马圈湾汉简,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于戈壁滩汉塞内侧的圆形沙丘中发现。因其位置隐蔽,幸而得以留存。
玉门千秋
玉门千秋,敦煌马圈湾汉简中极为珍贵的一枚。字迹清晰、书写工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古代文化及书法艺术的窗口。
悬泉置
悬泉汉简,悬泉置全称“敦煌郡效骨县悬泉置”,位于今瓜州、敦煌两县市的交界处,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主要职能是传递朝廷公文、军情急报,以及接待过往官员和外来使者,因此意义重大。
悬泉置元康四年尽十二月丁卯鸡出入簿
悬泉置元康四年尽十二月丁卯鸡出入簿,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是当地一名叫时的厨房负责人(啬夫)上报的有关悬泉置一年内入鸡、吃鸡的统计。为研究悬泉置钱、物来源和消费情况,以及过往客人的身份构成和招待规模提供了依据。
居延简牍
居延简牍,根据出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居延汉简和居延新简。
居延汉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居延是我国汉唐以来的军事重地。“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在我国有识之士的努力协商交涉下,由中瑞两国考古学家组成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至1935年历时8年的科考发现。
居延新简为1972年至1974年,由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及当地驻军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居延考古队,于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全面考古发现。
建武三年居延郡尉吏奉例
建武三年居延郡尉吏奉例,记录了东汉时期,甘肃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窦融,在统治河西地区期间所定制的一份名为“奉谷令”的文件。是后人研究汉代历史和财政制度过程中,极为珍贵的历史考究。
酒泉西部都
酒泉汉简,这批汉简出土于汉代酒泉郡长城烽燧遗址,共135枚,虽数量不多,但内容颇为丰富,详细记载了汉代酒泉塞防的兵器管理、文书传递等信息。
肩水金关
金关汉简,肩水金关位于甘肃金塔县北部,连接河西走廊和东北居延地区,是汉代烽塞关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金关”二字取“固若金汤”之意。此处出土的汉简详细记录了两千年前该地区人们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羊头石六百
地湾汉简,羊头石六百为一枚出土于甘肃金塔县地湾遗址的地湾汉简,为地湾汉简中的珍贵文物之一。记载了古代肩水侯官所备置的守御器的重要信息。
武威汉简
由儒家“仪礼简”、汉代尊老养老法令“王杖诏令简”、体现汉代医学水平的“武威医简”组成。
仪礼简
王杖诏令简
武威医简
甘谷汉简
1971年12月发现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wā)的一座汉墓中,共23枚。甘谷汉简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同时也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十分可贵,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
甘谷汉简
简文内容是当时汉阳郡太守转发给所属县、乡的诏书、律令及敕命文书。
书于竹木,托载千年。甘肃简牍可谓是两汉时期的原始档案,是中华智慧和丝路文明的充分体现。它为后人对于秦汉时期西北地区,人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宝贵且详细的研究史料。据史册记载,直至南北朝后期,简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资料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省政协文史馆 甘肃省文物局
整理: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