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兴农事-新华网

“新农人”的兴农事

2024-05-20 09:37:19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新农人”的兴农事

  漫山遍野的蒲公英,除了入药、做菜,还能做什么?

  “做茶!”

  在会宁县太平店镇,一名扎根乡村的青年女性创业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这个答案。

  她叫岳剑,天水人,80后,是甘肃蒲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记者见到岳剑时,她正蹲在田间,与采摘工人聊着这一茬蒲公英的长势。

  “我们种的蒲公英不同于野生蒲公英,选用的是高校研发的一年种、四年生的4倍体特大型蒲公英种子。你看,这个叶子既大又长还多,一年割五六茬,每亩收3000多斤鲜叶,可以加工成150斤左右的茶叶。”留着齐耳短发的岳剑,笑意盈盈地说道。

  岳剑此前在会宁县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2022年,她将目光投向乡村和蒲公英产业。“我父亲自己会做茶,经常会将山野田间随处可见的蒲公英炒制成茶给我们和亲戚朋友喝,口感好,还能治病,大家都很喜欢。”岳剑说。

  嗅到商机的岳剑,开始调研蒲公英茶叶市场、钻研茶叶生产流程。她网购了市面上数十种价位不等、销量高的蒲公英茶叶进行品质和形制比对,去商家的实体门店和厂房上门请教、观摩,去广西、云南等地学习制茶工艺,四处寻觅优良的种子和适宜大面积种植蒲公英的土地……

  “太平店镇距县城30公里,属于二阴山区,土壤保墒和区位优势明显,还有不少撂荒地。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岳剑的公司,在大山川村等村子开始探索蒲公英种植‘订单农业’模式,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帮扶于一体的蒲公英茶特色产业。”太平店镇党委书记张彦虎告诉记者。

  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岳剑在太平店镇大山川村建成了一条蒲公英茶生产线,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在太平店镇乃至会宁县,搭建起了一条从田间种植到加工销售的蒲公英茶产业链。

  张彦虎说:“发展蒲公英茶产业,我们算了三本账,细算农户增收账、精算产业效益账、深算发展生态账,这个产业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补共赢。”

  太平店镇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优势运用在蒲公英种植各个环节,做到“产供销”全链条无缝对接,形成了“支部牵头组织、党员示范带头、合作社联络发动+流转种植、企业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加工销售、农户自发种植+就近务工”的良好局面,实现农民不愁销路、企业货源优质、荒地流转耕种、集体收益可观的多赢效果。

  大山川村村民马芳芳一边和老伴采摘蒲公英,一边和记者聊起眼下的这个新活计:“我们年纪大了,种不动地了,但这个蒲公英好种也爱长,收割简单,小岳还给我们免费提供种子和地膜,这一亩多地,我们去年割了2000多斤,挣了4000多元钱。”

  杨占权是太平店镇远近闻名的“乡村诗人”,早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如今他也有了个新活计。“我帮小岳线上直播卖蒲公英茶叶!”杨占权高兴地告诉记者。

  “厂子建起来后,公司培训了四五名本地村民炒茶,形成了制茶的标准化生产线,研发了散茶、压制茶等多种产品,销往云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口碑和反响都不错。今年我们种了500多亩,现在已经进入采摘期,大家有的忙了。”岳剑说。

  岳剑的公司目前稳定吸纳就业人员15名,阶段性解决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500多人次。同时,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蒲公英,为农户提供保底收购价,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春天我们用鸭子嘴点播机,一揪一揪点下蒲公英的种子,勤奋的老农,眼中有光,脚下有力,一步步丈量着土地,脸上洋溢着希望的光芒……”岳剑在朋友圈写道。

  在岳剑办公室就能看到窗外远处公司流转的土地上,一丛丛开着小黄花、长势喜人的蒲公英,村民们在忙碌采摘,车间里,工人们把蒲公英叶子经过萎凋、杀青等一道道程序制成形式各样的成品待售。

  岳剑告诉记者:“没想过自己的小想法能这么快付诸现实,更没想到会给那么多人带来希望,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从县城到农村,从做广告到干农活,从没种过地到驾驶农机驰骋田野,岳剑多了“新农人”这个不一样的身份,也多了“兴农事”这个不一样的理想。

  “我们将稳步逐年提升产量,全力提升制茶工艺和品质,打造自己的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贡献。”岳剑表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